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领悟新质生产力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以全新的唯物史观系统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其中,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在于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地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本质。新质生产力聚焦于“新”。它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源于“质”。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新质生产力外化在“升”。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条件下生产力的跃迁突变,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它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践行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急于求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良好的产业链生态环境。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融入强国建设各领域。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两对关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进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